星期日, 7月 20, 2014

Dear W

Dear W,

原來已經過了一個季,三月的那一天。

第一次寫信給你,也不知道是否太遲,是的,你離開了,消息來得太突然,大家不懂如何反應,facebook上有很多文章,我沒有細看,那幾天,腦內全是回憶,很多很多的片段,很多很多話想說,還有很多很多事情發生,3月的香港、家裡的事情,思緒混亂,心緒不寧,甚麼也寫不了,然而我還是有太多話要說,答應自己一定,一定要寫,因為我怕會忘記。

這個世代,在千言萬語之前,我們總會以片言隻語在社交媒體上表態、抒發,或者是發洩。當天我想到的是一個總結:thanks for inspiring, nice meeting you in my early life。是呀,從來沒跟你說,入行之前看了很多amoeba,也是因為你的文字,令我想到要當一個時裝記者。因為你的離開,這個那個都說是看你的文字長大,大部份都是比我年輕幾年的人,都是遠觀的小讀者小粉絲,而我,有點沾沾自喜,因為有機會從遠走到近,真正認識了你。回想起來,倒算是件神奇的事,小讀者沒想過要認識總編輯,小讀者也沒想過成為你的後輩。

記得那時每個月等待amoeba出版,然後趕忙翻開編者的話,從來沒想過編者的話可以如此好看,為甚麼你答一個讀者的信是讓其他人也看得過癮呢。當初喜歡看amoeba不因為我愛時裝,相反因為amoeba而令我留意時裝和潮流文化,喝著流行文化乳汁長大的我,電視電影流行音樂都懂,就是欠了時裝這一塊。那時還不敢想自己也可當個時裝記者,然後是大學畢業,只知自己不想做甚麼,卻不知喜歡甚麼工作的日子,很迷惘很懊惱,還是每月看amoeba,追看你的文字。一天跟同學回到港大,因為林奕華主持的講座找了你做嘉賓,主題內容是甚麼忘記了,只記得你這一句:「假若大學生是象牙塔尖的人,而剛進社會工作的大學畢業生便是從塔尖跌下的人」,當時的我百般滋味在心頭,眼睛也紅了。為甚麼我還記得?因為那天回家後寫了篇長文。

大概是幾個月後,真的入了報館,立心要做個時裝記者,也竟然讓我有機會認識你,你的專欄跟我的文章在同一版面呢。想當年你還是手寫傳真稿過來,我總是第一時間拿著傳真來看,偶而我也要代替編輯跟你聯絡溝通, 這些畫面還在我腦海中。到了你推出第一本書《個人裝備》,小讀者有機會跟你做訪問,只記得在中環陳米記,說甚麼我又忘了,之後有個好幾次的訪問機會,好像都是在你家,你總是投訴相片拍得不好,我也控制不了攝影師,不過你又說過我寫得不錯,好像不只一次呢,發達了,Winifred也讚我。

後來後來,開始討厭時裝潮流了,我的工作都是在教人消費,不過很大原因是認清了自己,其實我不是時裝精,只是喜歡寫時裝潮流,而且是作為流行文化的現像去看,我愛寫設計師、時裝歷史,卻不喜歡也不擅長styling,追求文字多於視覺,沒你那麼厲害。我開始在尋找另一個方向,也沒多留意你的文章。當年不知為甚麼買了幾本《個人裝備》,到了你推出《時裝時刻》,也跟你做了訪問,不過當時拿了你的書放在一旁,卻急不及待要把同時間推出,龍老師的《親愛的愛德烈》讀完。

回頭看,還是很喜歡《個人裝備》,它讓我知道黎堅惠是怎樣煉成的,原來她看這些那些,原來成長是這樣,讓我也懂得回望,曾幾何時也想寫一本屬於我的個人裝備。我在起點上遇到你是我的幸運,就是role model麻,timing從來都是重要,在我懞懞懂懂的時候,看你編的雜誌,讀你的文字,你既是我港大師姐,又幹著同一行業,讓我發現原來讀比較文學,可以做這些很有型的事,原來Wini你沒有唸甚麼碩士博士,學問知識可以如此豐富,還有你讓我敢於虛榮。我總是說很高興生於那個年代, 我懷疑我是有心或無意模仿你的寫作風格,更懷疑那個年代的時裝潮流記者們都是在模仿你,怎樣去寫設計師,怎樣寫一對Nike波鞋,怎樣寫明星,就是了,今年Cate Blanchett終於以《Blue Jasmine》得了Oscar 影后,1998年Cate憑《Elizabeth》獲得提名,贏家是當時如日方中的Gwyneth Paltrow,記得你當時寫過Cate,說她才是實至名歸,我也因此而留意並喜歡了Cate Blanchett。

你讓初出茅廬的我很快便找到了方向,所謂啟發、啟蒙便是這樣的一回事,在起步時朝著你的身影,縱使後來我走到另一條跑道,一大堆Amoeba早棄掉了,那些訪問剪報也不見了,甚至《天空之鏡》也沒看過,好多好多年沒碰見你。那天明哥在演唱會上唱了《四季歌》送給你,我的淚不住流下,謝謝你,很喜歡今天的自己,因為我知道自己是怎樣走過來。

今天很多人會把個人故事連繫到香港的過去,大家都在緬懷,再翻開於2000年出版的《個人裝備》,看到這一段:

我們都在尋找role model
“這本小書,就是關於成長期間的典範、啟蒙和虛榮的二三事,這些事,未必對很多人有意義,甚至可能只對我有意義,但我想說的,正正就是典範、啟蒙和虛榮對一個人的意義,這些意義值得每個人珍惜和反芻。這些事又大部份都已不再存在,若再不記下來,恐怕很快就煙消雲散。香港是個轉得這樣快的地方。“

然後我再看到這一句:“一個人不是由幾歲至幾十歲才是成長,一個人是不停的成長。”

《個人裝備》原本有三輯,這只是1.少年口味,書本最後一頁寫著的2.虛榮心動3.自我再造則從來沒有出版。2007年的《時裝時刻》,你繼繼寫時裝,你與時裝的故事,還有你見識過的香港。一個我們都懷念的香港。

慶幸我成長於那個年代。


星期一, 4月 23, 2012

Freelance作為職業


上月在倫敦,的士司機問我,你在香港做甚麼職業,想了半秒,「Freelance Writer」。

Freelancer,自由工作者也,是可以作為職業的。很多人以為這打散、是臨時性、短暫的。這一年來,也有人問我要不要做全職,在財困的日子,也想過要不「出番黎做」,但每當想起要返工,即使不需要朝九朝十去上班,我也接受不了,當然自由是有代價,沒有固定收入對於我這大花筒是極大的考驗,數數手指,正式加入freelance行列已一年,既然我還沒窮死,相信是可繼續下去。

這陣子再次面臨財困,決定放下那份固定兼數目偏大的工作,因為追數太辛苦,而且我相信freelance就是有選擇的自由,也有say no的自在,既然freelance就是沒有計劃,合則來不合則去,船到橋頭自然直,處女座從不相信這一套,今天我信了。

好吧,freelance作為職業是我的理想,從來不介意深宵假期在工作,因為別人工作時我在睡覺我在做瑜珈我在看戲,時間面前人人平等。今天也不介意稍微放棄奢侈的生活,戒按摩戒不停看live看show,現在的生活模式才是我的top priority,其他都不太重要。

最初說自己是freelance writer好像也有點面紅紅,因為write在我心中是有點份量的,實情我真的是freelance writer兼researcher,一點也不錯,很喜歡這個銜頭呢!工作這麼多年,這一年的滿足感最大,投入感也最大,我面對的是很現實很實際的,做得好找你,做不好就拜拜,今天的一切都是過往生活的累積,工作技巧也好,人脈也好,感到過去這麼多年來不是在白活,實實在在的感覺真好。

雖然今天還在揼石仔,希望有天能吃大茶飯!

Susan Miller說4月21日後”撥開雲霧見青天”,你看今天天氣幾好。
“At work, things will soon improve in a VERY big way. “-Susan Miller

星期日, 1月 22, 2012

梁朝偉曾華倩



(一)梁朝偉曾華倩

看《大魔術師》,只為了梁朝偉,當然劉青雲也很好,只是很久沒看過梁朝偉,對這種合拍片沒有任何期望,結果是預期中的不好看。他雖然老了,畢竟今年將踏入50,朝偉還是朝偉,仍然很可觀。從1984年《新紮師兄》開始,數數看接近三十年,還是在看梁朝偉,小時候,偶像便是他與曾華倩。小學時追看《新紮師兄續集》的記憶依然深刻,也認定他們是一對,對於他們的三離三合印像至深,那時把小小的零用錢買了那些三蚊五蚊的金電視、大眾電視追看偶像新聞,說真的,小時候看娛樂版倒是學識了不少中文,像「閏中密友」肯定從娛樂版學來,cynthia說當年明報周刊訪問曾華倩談分手原因,封面標題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真的文藝。

回想看,從前的明星好像都很樂意公開戀情,於是乎台上台下幕前幕後都看見他倆,他們分手,對於我這個小學生八婆仔來說是件很傷心的事呢! 新紮師兄第一輯雖然沒有曾華倩,也有詠芝張曼玉,第二輯更不用說,何況還有發哥呢,到了第三輯《新紮師兄1988》,竟然安排曾華倩車禍喪生,還要加入邱淑貞,看得我這個小粉絲傷心又憤怒,怎麼,張偉杰只能愛葉巧宜,梁朝偉也只可跟曾華倩在一起。劇中最後張偉杰還是自己一個,現實中經過那個經典的三離三合,他們也徹徹底底地分開了。事隔多年,對於當年的盲目無知雖感到可笑,其實也有點懷念,還有,初戀情人是梁朝偉這件事也未免太厲害了。

(二)黎美嫻們……

其實跟劉嘉玲無關,在三離三合中,加入的是黎美嫻,當年萬分討厭黎美嫻,試問除了曾華倩,是沒有人可在梁朝偉身邊。早前無線經典台重播《人在邊緣》,看見黎美嫻,又是那種楚楚可憐角色,突然想到,黎美嫻代表的,是那種外表不算標致,卻最得男人歡心的一類女人,她們的強項是扮可憐,扮弱者,在男人面前千依百順,電視劇裡她們不會是女主角,卻是中途破壞者,最終男主角也會回到女主角身邊,可是現實中,黎美嫻們永遠是勝利者,你見識過多少樣貌平庸,甚至有點醜的女人身邊從不乏男人,扮豬食老虎,可能是必勝法。

星期日, 1月 15, 2012

我的家很藍

我的家很藍,因為我的爸很藍。
小時候每逢雙十節,家裡會有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仔,爸會參加「國慶晚宴」、家裡三個男丁都去台灣讀書、讀書時想去台灣可問爸拿錢,這都是我的記憶.....潛移默化,還有一個來自藍色家庭的大嫂。
我爸是百份百的藍色粉絲。
九七後的香港沒有了「雙十」這回事,去年雙十,又想起爸的藍,今天大選,這點藍仍在。
諷刺的是,爸愛藍是因為痛恨共產黨,時移世易,今天與中共對抗的,其實是綠色的。(不過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嗎?﹣細佬語)

星期四, 1月 05, 2012

那可不是A呀!

今年1月1日,在家趕proposal,據說這天有兩件大事,《天與地》大結局與叱吒頒獎禮,我對這兩事完全沒興趣,可是每當在趕工時,你便會做盡平日不會做的事,我沒坐下來認真看電視,只是on and off 地看電視與聽收音機,當然還有facebook。 那天晚上的facebook都被《天與地》洗版,間歇有叱吒,我感到非常納悶。

曾幾何時,叱吒可是我非常關心的事,那是十幾年前,那個我還為廣東歌瘋狂的年代,那個廣東歌還是主流的年代,這樣代表人長大或老了的話,我也早已認了,沒所謂,逝去日子就是逝去日子。好了,這陣子《天與地》成話題,雖然沒有從頭到尾看完一集,on and off看過,無疑他比近幾年的tvb出品好多了,可是我並不認為那是甚麼驚人之作,那只是大家食得垃圾多之故,甚麼金句、講出今天香港的處境、甚至所謂的隱喻,都是觀眾的自作多情,令自己更投入,令劇更好看。當然《天與地》是用心的,認真的,卻是眼高手低。我知道context很重要,可是作品本身的質素才是重點所在。

這是我個人的觀察,小時候沒有看過很多電視,(其實還有廣東歌和電影等流行文化)不是真吃著電視的奶水長大的人,才會覺得那些韓劇台劇好看,《天與地》比那些韓台劇好,可是不至於驚為天人吧,真的有點衝動認真地評論一下,還是算了吧,他不是最好卻也不用去批評他,畢竟是有心的,不過還是那句,還未到拿A+的程度。

大家都認為上了年紀的人才會常常把從前的好掛在口邊,我的確不介意承認年紀大,可是平心而論,從前真的好!

或者實情是,我完全過了看電視,追隨流行文化的年紀。

星期一, 10月 10, 2011

我被濕疹困擾的日子



其實不只濕疹,還有風癩

醫師說:「你是整個人也過敏!」唉,原來處女座真的身心也很sensitive.

十月尾開始發作,初時以為只是風癩發作,半年前發了一次,有點經驗,怎知這次附加可怕的濕疹,皮膚病雙料夾擊,痕死、煩死、惱死,折磨死了。

食戒﹣
不能吃蛋、不能碰牛羊、蝦蟹海鮮都是敵人,食齋算吧,對不起,菇也要遠離,還有,甜,也是致命的。
只有豬雞魚是我的朋友,對貪吃的人來說,那簡直是天大的懲罰,看著餐牌,好像甚麼也不能吃,最攞命的是不能喝咖啡奶茶和果汁,如今差不多每天都會在coffee shop流連,這陣子,就連coffee shop也要避之則吉,你說我還有甚麼選擇。
我不相信大閘蟹是主謀,天天吃雞蛋,隔天蝦蟹入口,致病原因是天氣轉變加塵埃感染加壓力所致,所以食物都是無辜的,不過它們都是幫兇。怎樣也好,無得揀,一字記之:戒。

尋醫-
從沒打算看西醫,最怕那些迷魂藥,西醫好得快,但副作用一籮籮。不過看中醫,首要是有耐性,不會一下子康復,於是吃了四劑又四劑又四劑,每天去中環瑜珈上環醫病等苦茶,來來回回,後來朋友說天然的Neem Leaf and Tree Extract有效,盧冠廷的綠色生活專門店有售,ok,在西貢呢,於是那天,從上環看過中醫出發到西貢再回上環攞苦茶。我把它當作神仙水般不停的塗呀塗呀,的確湊效,痕癢減少了,$240 100ml很快用完,好吧,再去多次西貢,繼續內服外敷這個中印療法。可是由於不敢用有香料的body cream和沐浴露,皮膚乾得很,又有朋友介綢atorrege的沐浴露,再加Neem leaf的cream,每天,很用心去塗這塗那,不怕煩,只怕沒效果。


惡夢﹣
心情絕對影響病情,知道嗎,發病以來,沒有一晚睡得好,風癩一般是晚上發作,而不留痕跡,而濕疹卻是白天也纏擾著你,而且紅色一點點的,又由於癢癢而狂抓致流血,狀態非常恐佈,不幸中之大幸是患處在手臂和小腿。這樣雙料夾擊,心情怎會好,然而最可怕的是,日復日的困擾,你會懷疑,究竟那一天才會完結,早幾晚,發夢面上長了像刺的東西,現在想起也心寒。我沒其他辦法,只有相信,雖然康復的速度慢一點,我知道是有完結的一天。

破產-
比較慶幸的是因為沒有固定工作時間,讓我可隨時隨地去東去西去醫病,不能想像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能上班,其實這兩個星期以來幾乎是不能工作,怎能專心呢?難得天天上瑜珈課,算是有些釋懷和放鬆的時間。

手停口停,愈窮愈見鬼,這個濕疹令我傾家蕩產,只願能慢慢谷底回升。

好了,昨天第五次看中醫,到尾聲吧,昨晚終於一覺睡到天明。

一直相信,食得是福、訓得是福。


星期四, 10月 06, 2011

憶蓮,感覺完美就成了



他們說這是post sandy syndrome(PSS),後憶蓮演唱會症後群,三場演唱會後,腦海不斷重現片斷、聲音縈繞在耳邊,在心中不住盤旋著,解救方法是在youtube重覆看片、在facebook洗版,是的,我們每次看過她的演唱會,總是興奮莫明,又震撼又感動,感覺像是不能言語,還是我們辭窮,沒法好好表達自已? 當然這個症後群,也是感情的累積,除非跟她廿載(不是十年,而是廿載),否則是不會明白。

我想大部份粉絲都不會認為這是最最最好和完美的一次, 然而, 紅館演唱會注定是難搞的,這兩星期不斷在讀歌迷粉絲的留言、專欄作家的文字,一般街客大致會覺得她唱少了那些經典慢歌、李宗盛時期的國語歌之類,死忠的會嫌快歌不好跳、觀眾上台有點老套、致敬部份又太大路,總之每人都有一個歌單,每人心中都有一首憶蓮必唱之歌,要照顧粉絲又要顧及其他觀眾絕對不易。現在回想,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平衡,熱門的快歌、很容易引起全場共鳴的致敬,當然當然, 死忠粉絲們熱切期待的創新。

搖滾部份我是由衷地喜歡,找來《心碎巷》和《愛的廢墟》雖不至於很立新,但肯定是破舊吧,這個憶蓮,是我們從沒見過的。新歌《柿子》和《寂寞擁擠》帶來的震撼,沒有人不神服於她的歌聲下,而那個跳著現代舞唱的《詞不達意》也夠我慢慢細味,就是這些我已很滿足,而只在第一晚encore出現的《擁有》就更令我驚喜,作為粉絲,寧願多聽幾首冷門或她從未唱過的,多於《只少還有你》吧!

不知道這是不是紅館或香港主流觀眾的特點,看演唱會,總抱著一種聽熱門歌的心態,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總會不幸地遇上來唱K而不是聽歌的人,「金曲演唱會」是給那種來找娛樂而不是看歌手表演的觀眾,是以那首歌給你甚麼回憶,可以跟那個演繹者可以沒有關係。說來說去,就是想說她l的ive performance 具有超強的感染力,為甚麼憶蓮每次的演唱會弄得我們又興奮又感動,不是她唱了這首歌那首歌,也不只是純粹的感情分。她的歌聲每每牽動著我們的情緒,把心中的喜怒哀樂都誘發出來。數數看,從1991年的第一個演唱會到今年剛好二十年,這二十年不只是純粹的感情累積,引領著我們的是她的進步,這種不甘於沿地踏步的精神才是她最大的吸引力。

今天她已經到了揮灑自如的地步,是那半小時non-stop的跳舞還是搖滾真的夠力量,總之憶蓮這次散發著是極大的力量,powerful、年青、自信。縱使有些沙石,不過,感覺完美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