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9月 18, 2008

看出個倫敦來。


happy go lucky 看得爽,早知這是英倫出品,開場頭幾分鐘的書店、街頭場景,已聞到那陣倫敦味,我不懂解釋,究竟這算不算典型,沒有oxford street、沒有London Bridge、甚至沒有地鐵、雙層巴士,跟Woody Allen的《Match Point》一比,似乎《Match Point》更像我們,我們外人眼中/心中的倫敦,或者Match Point講的是中產/上流,Happy Go Lucky是普通平民百姓,然而Woody Allen是外人,Mike Leigh是英國人。

無論是那一種倫敦,都給我親切感,有趣的是,我從來沒有在倫敦生活過,雖然倫敦去過五六七趟,其他英國城市也走過,之不過,沒生活過就是沒生活過,就是欠缺實實在在的經驗。看罷電影,突然想到,這種倫敦親切感,是來自一個「去倫敦讀書的一種虛榮感」。

話說畢業後的好幾年,總有同學到倫敦讀Master,大概讀英文、讀比較文學就很順理成章會揀倫敦,的確,我一直渴望繼續讀書,附帶的是要到外國,是甚麼原因呢,我不知道,不過我知道,身邊也有不少同我一樣想法的同學。到了這麼多年後,也不再執著於一定要到外國讀書,因為我知道,那是一種虛榮。

當然,放洋留學,除了學術追求,也意味著開眼界,不過今天的「浸過咸水」早已不再馨香,眼見不少放洋留學的人一點咸水味也沒有,我相信,你不打開自己,在那裡都是一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