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8月 31, 2008

體育/明星

在電視新聞看到中國運動員訪港的報導,感覺怪怪的,追蹤他們遊樂園、買手機買金錶LV,體育明星,此時此刻,最明星,又,自遊行罷了。
行蹤跟外國明星訪港沒有兩樣,不過電子傳媒不會報導,因為有了「國家」的包裝,所以霸佔了港聞到娛樂的頭條。

體育早已成為資本主義下的文化消費項目,而奧運是加添了國家、民族這一個光環,甚麼也變得順利成章,運動員是推銷員。

奧運是大型節慶、是spectacular,給過著平淡生活的人提供一樣最方便而且是免費的消閒活動,再搭送話題。最怕全世界在做同一種事,兼且從來也不愛看體育活動,所以奧運期間我沒有追看或沉迷,只是選揮性地看了優美動作的體操和跳水,短跑也會看,夠快囉,發覺自己是沒心機看球賽的。看體育活動,特別是球賽,是要take side才好看,夠刺激囉,而在奧運更是國族之爭,是以大家真的忽然愛國起來,實在受不住那些中國加油的轟炸。不過,我倒記得小時候,八十年代那時,殖民時期,我們也就是從奧運中得到國族認同,看體育節目要take side,而且你的中國隊又勁喎,很明白認同何來,而且來得很易,之又不過,肯定不如這一次般亢奮,就是因為在家門口這幾個字,令運動員太沉重,觀眾太激動。

遠在美國的朋友說看奧運看中國隊看得肉緊,又跟西人爭論,就係咁:在西人地方,民族感加兩分;在自己地方,要減少少。

噢,又記起當年張德培大紅時,不少同學都迷上他,那時我很反感,我認為他太樣衰,不是明星、不可是偶像,可笑嗎?體育明星、政治明星,是這個年代需要明星還是甚麼也可以是明星。不過我覺得不平的是,從來只有人說迷歌星偶像無聊,迷體育明星就沒那麼大問題,是因為他們的成就是看得見、是他們形像一定健康嗎,看見上星期人頭湧湧去撲飛睇金牌運動員表演,跟一般粉絲無異。

我還是比較喜歡電影明星和歌星,鬼叫我成長於香港產「明星」的年代,懷舊兼固執。

大學生是細路扮大人

「細個個陣我不吃豬腰豬潤。」
「你細個是幾時?」
「咪大學囉!」

我估早於五六年前開始,我每講起細個,其實就是指二十出頭,大學時期。
細個,是因為「細佬扮大人」,大學生當然是成年人,都成二十歲,不過,實則還是非常低能,可能是香港學生真的特別幼稚。
這幾個星期經常在街上看到玩緊o'camp的大學生,怎麼咁似中學生,是外表加神態給我的感覺,或者從前的我們都是一樣,o'camp正正就是「細路扮大人」的一大例證,如今想起最嘔心的,是所謂的Night chat,晚上跟你的組員和那些升二年級的組長談心事,三九吾識的一班人圍著說自己的戀愛經驗,如今想去都毛管動。
而那班升二年級, 年紀同你差不多的人,又會用「難」有經驗的口吻給你各種各樣的意見,好像例如入U有幾件事一定要做,拍拖啦、上莊啦、做part-time賺錢啦、住hall啦,講到好似一樣都不能少。可怕的是,到了自己升二年,又變成他們一樣,好核突。

不過,無可否認,大學三年時間真的令人大得很快,回想我的大學生涯每年也有不同的進步,一年怎樣, 二年怎樣,final又怎樣,當然還是幼稚的。
大學無疑令我大開眼界,如果今天要我回到從前某一個階段,請把我帶回薄扶林。

然而,是因為大學三年太無牽無掛、太安全,畢業後才跌得焦頭爛額。

星期六, 8月 30, 2008

我們咩咩過、我們都經過﹣互聯網誕生的前後世紀

天天與電腦為伍,上網等同吃飯,十年前,是怎樣的?
不,不只十,而是十五年,臨近開學的日子,msn 對話中,大學同學突然說,我們識了足足十五年。
嘩。
時間記得清清楚楚,可以不是因為記性好,而是站在歷史事件的點與線、脈絡中。

是互聯網、通訊發展史:

﹣中七那年暑假,家姐把舊call機給我,是個數字機,以數字代表姓氏,好像004是姓陳,在O'camp內,我是少數有call 機的人。
﹣大學一年級,依稀記得莊友中也不是人人有call機,後來,大家很快換了文字機;同時,我們在main building小小的電腦室send email,其實我是陪同學,因為那時我完全不懂那種email如何用。(請用過的人介紹一下)
﹣一年級,上EAS學wordperfect,交功課也準許用手寫,不過我好像已用電腦,臨急臨忙時才手寫。
﹣三年級,住hall時,大家在爭pantry內唯一的電話,有人已拿著天地線在煲粥,我又把電腦搬到那個沙宣道十樓的房間內,都只是做文字處理,那個年代,我們還是要到圖書館,休想有甚麼wikipedia幫忙。
﹣大學畢業一兩年,我買了第一部手提電話,是沒有sony的ecricsson,好像是六七千元,是人工的一半有多。同學除了用email聯絡,我們icq了!
﹣九八年,牛津五星期之旅,回港幾天,跟四五個在那邊的朋友一起icq,亂到七彩,還有,邊icq邊流淚。
﹣進入二千年,爆發了,自此,我們繼續email、後加msn,skype,又blogger又flickr,yahoohotmailgmail一人幾個email account,去年又爆了個facebook,長途電話由幾十元一分鐘到幾毫一分鐘。
我們傳呼過、email過、icq過、sms過、msn過、厲害是,我們寫過信。

我相信這是屬於七字頭的人一個獨特經驗,成長於沒有互聯網的日子,我們看電視聽收音機大,我們煲電話粥、我們寫信,然後,在大學階段,一切在變化中,二十來歲的人適應力強,又有能力去投入。七字頭的上一代,有可能追不上新潮流,七字頭的下一代,沒試過沒有互聯網的日子。

好明顯我們是被科技寵壞了,你試下我個iPhone出事,肯定發顛。大家都說新一代不懂跟人溝通,是互聯網惹的禍,我們這一輩大概沒有問題,我們曾在字跡,曾用聲音去別人溝通,單是因為舊有價值和經驗的相同,可能解釋了為何我比較能跟上面的六字而不是下面的八字溝通。

星期五, 8月 29, 2008

生日快樂積少成多

去年8月28,有人找我談新計劃。
今年8月28,在這個人的引薦下,又跟人談新計劃。
是巧合,還是木星發揮功效,甚麼也好,原來想得太多的處女座,只要敢、然後試、盡量做,就可以。

或者也多得facebook,再加msn,跟你說聲HB的人特別多,那怕是泛泛之交.萍水相逢之人。
快樂是可以積少成多。
多謝。

星期日, 8月 24, 2008

虛報年齡=虛齡

中國女子體操隊被懷疑虛報年齡,兩個中國人在美國為中國隊打氣:
A說:「呢邊D人成日都話有幾個中國女子體操隊成員未夠秤 。」
B說:「中國人一向都計虛齡,所以無問題!」 」

星期六, 8月 09, 2008

人人叫好的開幕禮,不過......

奧運開幕睇到大家嘩嘩聲,全世界叫好,張藝謀的確好野。
不過,係呀,有不過,開幕表演在藝術上、技巧上是超班,可是,當我在看四大發明、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這些最典型的中國文化時,卻感到納悶。
可能是讀了文化研究的關係,對於所謂理所當然的中國五千年文化是甚麼一回事,經常也要帶著批判角度去看。或者大部份人也會認為說中國文化總要說這些,而且在這種面向世界、展示實力的場合,當然要搬出這一套。可能是我要求更高一點,除了這些,還有甚麼新鮮意念,就像張藝謀這幾年拍的古裝片,場面要幾宏偉有幾宏偉,不過,內容總是.....
倒想看看2012倫敦奧運的開幕禮,大概他們不會把大不列顛的黃金盛世搬哂出來。
還有,創作不是應該不斷打破規限、打破既有的觀念嗎?
不過,我重申,這次開幕禮是厲害的,免得被憤青圍剿。

呀,還有,應該很多年沒有專程留在電視機前看開幕,令我想起中學時代看奧運的日子,也令我想起原來我是很喜歡看各國運動員進場,這個大部份人都說悶的場面。小時候看真是大開眼界,知道世界原來有這麼多國家,很多是從沒聽過,長大了再看,依然覺得有趣,二百多個國家,當然還有一些是從未聽聞,那個是在太平洋的小島.那個是非洲小國,部份更是穿上民族服裝,像是參加甚麼festival般興奮。不過,旁白在介紹這些國家時,總會說他們在獎牌方面是差一點,你看,甚麼體育精神.友誼第一、比實第二那些都是廢話,到最樣還是金牌榜最重要。不過我卻欣賞螢光幕前有一個小小的國家簡介,像所屬位置,人口等,當然我渴望多一點,還有不用強調那個國家從沒拿過獎牌吧!

還有沒有人喜歡看運動員進場呢?

星期一, 8月 04, 2008

這個星期天很爽


就是要這種星期天。
一個下午,把《孩子你慢慢來》看完,爽!

星期日, 8月 03, 2008

遲來的post (一) sex and the city總要記一記


趕得切睇,趕不切寫。
sex and the city電影版。
我知道過哂時,睇完兩個月後,一直都想作點紀錄,近日幾個post都是關於電影和書的感動,要寫喇。

由睇到喊開始
在家㷛DVD時不下數次,最記得的是Miranda生仔時,Carrie在旁緊握著她的手,我不知道這個喊位有幾冷門,還有是samatha得了cancer、carrie 離開紐約去巴黎,都出現過感動的場面。無錯,sex and the city令人感動的不是甚麼浪漫愛情位,而是姊妹間的感情。記得邁克寫過,為何香港的電視劇都愛寫女人的名爭暗鬥,只有在SATC才看到女人之間是有友誼這回事。電影中的姊妹互相扶持,那場大除夕的一個擁抱和襯托的auld lang syne可以是top one 的感動位,不過我略嫌計算,於是乎,Mr Big悔婚那一場成了我的喊位,不是可憐carrie,而是他與carrie打個照面那一場,charlotte攬住carrie,對Mr Big說了一聲No, 無錯,就是這幾秒,我知道有人跟我Bingo!
SATC好看之處,往往都在細節中,是真實到不得了那一種,單是每次看到miranda 跟carrie的通電,都會會心微笑。所以那些說SATC的世界很假的人,其實是沒看懂。
還有,我認為,沒看到姊妹間的感情,也不會是真正的粉絲,

我們都是她們,幾乎任何人在當中也找到自己,或想像自己。

電影版的出現,是把一眾原本在家㷛DVD的粉絲召集起來,他們回來了,原來第一個season是1998年,足足十年,還記得大概是99或二千年,在倫敦捧著錄影帶回來,對,那時我還沒有DVD。慶幸我是及時,當年二十幾看三十頭的她們, 開始對三十這個問題出現擔憂,年紀太輕的人是沒有這樣深的感覺,於是她們成了我的前人經驗呀,而且好像因為比他們年輕,前景還是樂觀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