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1月 12, 2009

九月的那個紐約十天



(一)
沒試過一個人旅行,卻對一個人在城市游蕩很有經驗,當旅遊記者的日子,每次行程總有三數天是自由工作的時間,一個人拿著相機四處跑。大街小巷、博物館展覽館、電影院音樂廳、繁忙市集寧靜小店,找新奇有趣,尋自家喜好。一個人乘地鐵,一個人在酒店嘆早餐,一個人看展覽,不覺悶、不會寂寞,因為一切都是工作,也因為早有準備,沿途有書本,有音樂作伴,即使晚上一個人在酒店,也可從互聯網中得到安全感。一個人遊城市,很自在。

當然,我強調的是城市,特別是紐約倫敦這種大城市,雖然我不認同香港是真正的國際大都會,不過在香港長大的,都會很習慣這種大城市格局,地鐵連線,商廈佈局,都是大同小義。當走到紐約倫敦人種大集匯的地方,你甚至不會覺得自己是陌生人,或者,人人都是陌生人。

(二)
九月的紐約遊,好像是三年以來第一次屬於自己的旅行。早知道朋友沒時間陪伴,也知道一個人在紐約幹的事可多得很,在物質與精神層面上也很易得到滿足,單是購物、遊博物館也夠我忙足七天。
一切都很熟悉,袋裡放著地圖,買了subway pass,向目標店鋪博物館戲院食店出發,由這裡走到那裡,這種感覺很熟悉,一切也像在掌握之內,突然想起,我可不是在工作,這是以自己金錢與時間換取的遊歷。從前一個人遊蕩,找到想去的地方,很有滿足感,如今卻是理所當然,再沒那種興奮。

我想起《sex and the city》其中一集,提到:Never alone in New York,it's perfect place to be single,city is your date這幾句。
那究竟是寂寞還是不寂寞?終於明白到,城市的設計,是屬於個人的,是令一個人也可生存,每天瀏覽timeout.com很容易把一天的行程填滿,一早到晚,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不愁沒節目,那是大城市的特徵。
還是那一句,那究竟是寂寞還是不寂寞?

旅行可以是關於發掘和認識自己,對吧,我的上升星座是天秤座。

星期日, 11月 01, 2009

畢業與畢業相

大學畢業照不知放到那裡,不過腦海也有一點印像,家人、同學、最重要,main buidling、港大校園。
我不記得行畢業禮、影畢業相的心情,肯定的是父母是比你高興。不過這些都是儀式,回想起來,大學畢業的心情是不太好的,簡單兩字﹣迷惘。剛開始明白讀書的意義,就要我離開校園,何況,我不知道我要找甚麼工作。

十幾年後再畢業,三年八科我得不到很多A,卻得了很多很多,轉行新朋友經歷知識,不需要甚麼畢業禮畢業相去證明一切。
不打算回校行畢業禮,也不想著住畢業袍拍照,除了覺得有點「娘」外,一大原因是跟我同屆的同學去年已畢業,沒有相熟的同學仔。
不過,剛巧,我回到了校園工作,就這樣,沒理由不走五分鐘去影張相,行個禮,這樣對老細實在不敬!

意外地,這回影畢業相也很過癮,除了是跟教授老師們影合照的好機會外,由於碰巧是halloween,這件academic gown成了我的costume,也為我的畢業相加添新意思!

從來都不喜歡拍照,不喜歡一個人或幾個人呆企望鏡那種,跟名人特別的人是另一回事。
喜歡拍的,是活動相,真的是「動」那種!

星期日, 10月 25, 2009

懶到出汁

點為之出汁呢?
星期五躲在辦公室一角,呆望著電腦,突然想起這四個字。
在大學校園三星期,自由度比得上當記者的日子,雖然肉身總要在限定時間留在限定地方,但靈魂卻是隨處飄蕩,沒人理會的日子真好!
總之給我上網,就有辦法無聊一個工作天。
我知道這是喜歡也是最適合我的工作,我知道我是太懶惰,每當一個星期過去也會有點內疚,然後又會說下星期要專心點,三星期下來.....

記得有人曾用我名字測字,分析性格,得出「好逸惡勞」四個字,開心得我呢!全對呀!有本事懶惰,因為我聰明囉,頭大聰明,眼睫毛密懶,姓名學相學如是說,我欣然接受,死未!究竟是自知聰明才會懶惰,還是天生懶惰有幸亞媽給我一個聰明大頭?

不過呢,我會自省,所以會內疚,上天給你這份工,不要太過份呢!
那我只能怪天氣,十月的天氣好得很,那個不燙但溫暖的太陽,那陣乾爽的秋風,那個有樹有貓沒有緊張氣氛的校園環境,我甚麼也不想做。

沒專心工作、沒看書,沒寫blog,沒覺沉悶沒覺興奮,平平的,這算是甚麼?

星期三, 9月 16, 2009

在這裡,我鬆開了你的手......《大江大海》

慶幸去年上了龍老師那個關於五十年代的課,這次看《大江大海》,對那個年代的歷史背景便有更清晰的理解,可最重要的還是總算因為那個課程而跟媽媽做了一次口述歷史。

《大江大海》是一點一滴而來,龍老師從父母故事說起,這又回到了《目送》,《目送》看得我淚流滿面,從個人小事到歷史大事,《大江大海》令人對歷史對過去有更多的好奇、更多的體會。我這一代,也算是龍老師的一代,父母都是因為1949的大割裂而離開了家鄉,只是在台灣,這個是很明顯,甚麼外省人本省人。香港呢,都好像是理所當然,當我讀到,「一九四九年流過來的百萬人潮,一過口岸,就進入這個文化和語言的大吸器。大熔爐.......六十年後,你完全看不出他是一九四九的遷徙者。於是,從外面看起來,七百萬香港人,就是一個整體,都是說廣州話的香港人。」對呀,小時候我們都知道爸媽都是大陸過來的,大部份同學的父母也是一樣,很正常吧,然而歷史書沒有多提那個年代,而爸媽說起時你也沒理會,正如書裡提到龍爸爸跟兒女說起小時候的事,他們也就是一副盡快逃離現場的態度,看東森的訪問,龍老師說:「年紀小時總覺得父母像家裡的一張椅一樣,是家裡其中一件東西,不會把他們當作人看待。」唉,又笑又喊!

直至,你到了某一個年紀,或是,直至遇上生死。
比我遲出生幾年的人,父母可能已是那班土生土長的嬰兒潮,1949就更遙遠了。
要跟父母談過去,大家都說很難,實情是很難,還是很懶?

不要以為理所當然,不要等到遇上生死。

星期日, 9月 06, 2009

告別灣仔﹣我的後樂園

幾年前常聽小克畫講談灣仔,他這個灣仔人身體力行講灣仔救灣仔。那時聽著聽著,明白他的想法,卻沒法感受其感情。當他北上離開之後,我卻走進灣仔,雖不是在這裡生活,卻是一星期五天八九小時在灣仔出出入入,特別是當你不願留在辦公室,於是乎,灣仔的大街小巷,成了我的遊樂場。

以灣仔道為主場,後來進攻皇后大道東,巴路士街克街太原街春園街大王東大王西蘭杜街,夾在pp三期與時代廣場間,早餐午餐下午茶,飲茶米線泰菜日菜越菜,篤魚蛋食燒賣飲葛水嘆奶茶餸蛋撻雞批港式西式burger,可以天天新款。

當日子愈來愈無聊,半日三餐後時間還是多得很,餵食貓懶惰鬼購物狂hea精四處遊蕩,走遍出口店書店唱片店,無意間給我發現$38修甲與$88揼骨,不只平通街,簡直全港最平。我愛灣仔呀。
就這樣過了一年。

最後,迫出莊士敦道這幾星期,天天望著和昌福臨門,突然發現,買早餐的地方少了,下午無聊怎麼連一串魚蛋也買不到,路過只剩下路牌的利東街廈門街,突然,我明白,灣仔人,為甚麼不高興。我會專程來到和昌的pawn食飯飲野,但假若我在這裡生活,卻寧願少一個和昌多一間茶餐廳,少間泰昌多一間小食店,給這裡生活的街坊變成給外來的遊人,我不需在這裡生活,卻也深深感受到甚麼叫做破壞社區。


以龍門為界,那邊的灣仔道人多車多,這邊的莊士敦冷冷清清,找吃的人還是往人堆裡去。

只是,不要說合和稱霸的皇后大道東,龍門,也快保不住了。

灣仔,我還會記得你嗎?

星期六, 8月 29, 2009

生日新日

連續第三年,生日當天給我新希望。

很懂得安排每星期的節目,那幾天做瑜伽,那天做facial,那天看戲那天朋友飯局那天hea,反而從來不會對大大的人生議題作很周詳計劃,進升、賺錢等等一概少理。這幾年努力尋求轉變,按著喜好一步步去做,當日打定決心讀個master,都是純興趣出發,沒有很明確的目標,只是認定了,喜歡寫、喜歡文化藝術,凡跟此有關,就去做吧。

今年生日,開了新工作會議,重溫去年生日寫過的,還記當天的興奮,去年是脫苦海,總之是個逃難的機會。
今年沒有了那種激動,好像看來一切都很順理成章,搭對了船。

不知下年.......

星期日, 8月 16, 2009

facebook一講

(在今期《文化現場》寫了facebook 和twitter,不過關於facebook,口水還有很多!)

我這一輩的朋友,有不少還是有點抗拒facebook(除了那些剛生了孩子的,就是不停放bb相和video),他們不明白,打電話send email也就足夠,幹嗎要在facebook聯絡,甚麼也要公開。不喜歡facebook的人,大概是還未真正明白其玩法,facebook的一大特點是分享與串連,不是用來代替甚麼,email出現也不是取代電話吧。新科技每每是製造新的需求、新的生活習慣。
就我個人觀察而言,不喜歡facebook的人,根本是不喜歡分享這回事,少說話少發表意見(為人父母的就最愛分享自己的孩子),他們認為玩facebook是無聊不過之事。同時,他們滿足於傳統媒體,不需在網絡上找小眾另類的東西。當然最簡單不過的是,圈子內的朋友也不活躍於facebook。還有,他們有太多的秘密吧,記得有同事說過,facebook的出現可以令人更專一,係呀,不是你主動放上甚麼,給人tag了也就很危險吧!

真的,有些人,特別是成長於互聯網的人群,甚麼私人事私人相也放上facebook,分享呀,這種公私不分,有時也令人難受呀,溝通也講要禮儀。

畢竟是死物,人才是生的,是無聊還是有特別意義,就看你如何用吧。

《文化現場》七月號原文:

Do community-
Facebook and Twitter


What are you doing? 幹嗎我要告訴你,還是我要提醒自己?Twitter的140 characters玩法確實令人懷疑這個簡單的社交網站如何跟facebook爭一日之長短。六月中時代雜誌曾以Twitter為封面,題為How Twitter will change the way we live,那天在樓上咖啡店剛好跟朋友們談到Twitter,大家也剛開了account,眼見登上時代封面,還不剛快快加入隊,要知道這些社交網站,當然是愈多人玩愈hit愈好玩。那天正是豬流感在聖保祿爆發之日,就此確定,Twitter緊隨豬流感由美國登陸香港,至少在我的社區、我的社交圈子而言。

不錯,這些social networking工具,中文通常譯為社交網站,強調分享興串連,沒有人跟你玩是不成的,你看facebook不就是已成為你的聯絡站,亦為朋友定下新意義。當電郵地址取代電話,我們以電郵作身份證,在網絡上建立社群,事實上community,都是透過媒介建立的。誠如Benedict Anderson提出的 imagined communities,我們都是想像自己是某個社群、某個國族的成員。專門研究媒體的學者Roger Silverstone便提到「media do community」這個概念,就指出了媒介塑造了社區。

社區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活動的地方,分享著共有的文化,或者先想像一下沒有互聯網、甚至沒有媒體的日子,一條村就是一個社區,大家互相認識,不過關了門,無人知你在做甚麼,如今我們大事小事甚至無所事事,也會透過網絡告之你的社群,這不就是Twitter一百四十字的What are you doing?於是乎,早餐食咩,今天心情壞透,今天天氣很好都可成為你一百四十字的tweet。假若在一條村的年代,甚麼情況下會把自己的情況公告全世界,大概只有紅白二事,白事掛燈籠紅事張燈結彩,那是儀式的一種。如今我們在Twitter、facebook、 msn分分秒秒宣佈自己的心情狀況,是從前我們有怨無路訴,還是我們太喜歡表達自己,科技帶來方便,也帶來新文化新思維。Hegel著名格言「Reading the morning paper is a kind of realistic morning prayer」也許要改寫一點,今天的早報便是我們的Twitter與Facebook。

Twitter又稱為Microblogging,微型的網誌也成為發表意見的場所,Twitter一大功效便是可以retweet,情況就如討論區,這也是Web 2.0的一大特色,分享最為重要,如時代雜誌所說social network、 live searching 及link sharing三大功能,玩twitter更多的是串連,把你帶到一個又一個的網站,如此看來,Twitter似是一大堆門牌,把你引領到不同地方。Facebook叫friends,Twitter叫followers,跟隨者是也,所以現Twitter更多的是名人明星,由Britney Spears、Oprah Winfrey、奧巴馬到達賴啦麻,Britney Spears 告訴你「I had a nice, restful evening and got a great massage last night」、達賴說 「I’m sure HH will be just as inquisitive about technology as he has been over the past 14 reincarnations」,還有一大堆新聞網站CNN、TIME、New York Times、告訴你世界呢分鐘,早前伊朗的選舉新聞、示威活動,不就是twitter突破新聞封鎖、發揮公民記者能量的一大例子,都很美國吧。twitter也支援中文,國內的南方週末和香港的獨立媒體也登陸了。

這一大堆140 characters內的tweet如何建立一個社群、一個社區,如Roger Silverstone所說「do community」,你在twitter follow甚麼決定了你所關注的、期望知道的東西,名人明星是一派、新聞網站是一派,親朋戚友是一派,不過更多的是混和在一起。這一點,在facebook上更能體現,twitter都只是三言兩語的門牌指引,facebook卻是最集中最混雜的一個平台、相片、留言、文章、網站連結、youtube連結、心理測驗、都是來自你的「朋友」﹣你選擇邀請的朋友、你選擇加入的圈子。 Benedict Anderson指出報章是建構社群的一個重要角色,後來加入的收音機、電視,還是停留在一個單向的角色,媒體依然在主導的位置。從前的「Morning Prayer」是每天的報章頭條,今天每個人的早禱可以完全不同,完全個人化,你facebook的主頁反映你所屬、你想加入的社群,六月四日那天,都是「維園見」三個字、六月二十五,成了MJ RIP與一大堆在youtube的MV片段,這兩天固然是比較重要的日子,平日的主頁絕對是多元兼多變,好像早兩個星期還傳著古天樂那個輪胎廣告、然後又被盧海鵬在香港亂嗡的「戒住先」(Gatsby)趕上來,不過當你跟在facebook不活躍,甚至沒有facebook的朋友說起,他們可以完全不知發生甚麼事。當然,你的主頁可能是另外一回事。 

Facebook和Twitter建立的社群是混雜、 跳躍、也是混亂的,當中可能充斥著錯誤資訊、傳言,無論如何,最重要的卻是民主式的參與,人人有份,只要你願意加入。Web 2.0年代的互聯網文化,如Roger Silverstone所指:

「As if to see and hear is to understand. As if information is knowledge. As if access is participation. As if participation is effectiveness. As if communities of interest can replace interesting communities. As if global chat, both the synchronous and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是participation,還是Engagement?

星期三, 6月 24, 2009

My Pet Society

我隻guru係攣,生下來是男,在購物過程中,買的是男裝,不過唔覺意又買左張梳妝台,又鍾意佈置家居,種下盤裁,睇睇下,九成係攣。
據說Pet Society是OL至愛,皆因整天坐在office,最重要是玩Pet Society可滿足購物慾。我得承認,我是沉迷了,最初其實不是因為得閒,相反,是因為太忙,長期對著電腦做功課,每當大腦閉塞,或想逃避之時,都會到訪Pet Society,久而久之,養成習慣,而這種遊戲的確是愈玩愈過癮,因為你已建立了一個家園,累積了一些財富,不會輕易放棄呢!
上網成為習慣、成為生活一部份,有如刷牙洗臉食飯,每天玩Pet Society幾十分鐘尚算濕碎,誰不是每天在互聯網上游離朗蕩?
其實我總算有節制,至少我不會因為要多幾個Pet friend而亂add陌生人,或者傻到真金白銀買coins,頂多天天玩跨欄,迫多幾個朋友加入Pet Society,我也不要熟讀攻略,偷步走捷徑,慢玩步步升level,在花園種瓜種菜,等待蘋果樹開花結果.......

總是期待每個星期一的新貨,畢竟我是個購物狂。

我/你是不是一個OL

轉行後,開始有人把我列入OL行列,是有點抗拒的,不過,原來OL的出現,可以是環境迫成
OL特徵:
-食lunch時會攞小手袋,放銀包電話紙巾潤唇膏
-枱上有小盆栽,枱底有對拖鞋
-lunch前後輕則行街買衫,重則修甲按摩做facial
-勁玩pet society!

根據以上幾點,我,差不多,可以是典型的OL啦,不過大多OL都係唔食飯而主攻零食,我不愛薯片朱古力咸濕野,喜歡粥粉麵飯,唔伯食肥只怕無好野食。行街買衫修甲按摩做facia是大部份女人的日常活動,只是OL有時間限定;pet society,我認我是沉迷,不過與此同時,我整天處理facebook, blog, email ,twitter etc那有OL是超級Web 2.0用家。
沿自日本的Office lady,就是那些在公司負責飲茶遞水文員秘書工作的女職員,即是無咩野做。
無所事事,OL,就是這樣鍊成的。
唉‧‧....


(貼在facebook果然比較多回應)

星期一, 6月 15, 2009

Twitter登陸!(Time)How Twitter Will Change the Way We Live

How Twitter Will Change the Way We Live

美國傳來豬流感,上星期正式進入高峰,同時間,都是美國來的Twitter像是正式登陸。幾個月前紐約的朋友告之Twitter在美國很Hit,著我開個account,要知道這些social networking工具日新月異,有時也得選擇加入。不過,當我看到Twitter的版面,不用說,即開!

話明networking,總要有人同你玩,開了Twitter後,除了這位朋友外,就只有一些從前工作上認識的人,香港這邊還未感染,我也把Twitter擱置一旁。就是當豬流感在上星期所謂在社區爆發之際,有人開始follow我,上星期五一班朋友碰面,也談到了Twitter,當中一位朋友說是從一位法師傳染過來,厲害!然後我們發現今期Time的封面故事正是Twitter!
Twitter的玩法是在140字內寫出what are you doing?聯繫的方法是following,選擇跟著誰和被誰跟著,那不是玩跟蹤?很無聊吧,看過Time的專題,原來在知道你個friend今朝食左咩,今日去邊度玩之餘,要分享的,還可以更多。跟所有social networking工具一樣,Twitter同樣是玩平等民主,你可隨意跟著名人,回應他的tweets,當然Twitter這也成了宣傳工具,我就跟了奧巴馬和coldplay!
Time說看到一堆混著相識不相識,今朝食咩早餐mix世界發生咩大事的tweets,這個經驗會是很有趣,不過,就像當初facebook一樣,多人玩先有得玩,就睇下香港玩成點!

星期日, 6月 14, 2009

Coco Before Chanel . Women after 100 years


關於時裝的電影,都是給女人看的,不只因為女人都貪靚,歸根究底,時裝就是代表身份,有著empowerment 與transformation的功效,時裝的發展,跟女人的社會地位有著密不可破的關係。Coco before Chanel就是時裝祖師奶奶Coco Chanel在上世紀初如何透過時裝解放女性的故事,把我們從一件件蛋糕裙中拯救出來。當經典兩字都被過份濫用得差點等於平平無奇時,要明白Chanel的經典,電影確實是幫了一把。看到Audrey Tautou穿上改裝的恤衫西褲、除掉了corset的黑色晚裝、藍白間的水手服穿梭在一眾頭戴羽毛高帽、束胸束腰的拖地鬆糕裙的名門淑女中,然後告訴你,鬆開了衣服的線條,是為了方便活動。
是的,一百年前,很多女人是不需要活動的,才穿得像一件件動彈不得的裝飾品。

Chanel創立一百週年,一整個世紀的女人們都受了她的恩惠,然而,在女人可穿褲子上街工作的同時,社會進步了多少。戲中當Coco Chanel說我想工作而被看成是怪人,突然想起娛樂版熱棒的那些千億新抱與最新鮮的現代童話女主角,一百年來,我們都視女人唔駛做為最高成就。
 

星期三, 6月 10, 2009

Winona Ryder喎



看Star Trek,在Trailer嚇然發現Winona Ryder的名字。
九十年代的荷里活女星,大概是我第一個喜歡的外國女星,最初認識當然是與Johnny Depp的 Edward Scissorhands,金童玉女呀,Johnny Depp手臂上的Winona Forever紋身記憶猶新。輾轉十幾年,從Kate Moss 到Vanessa Paradis,Johnny Depp生了一仔一女,Winona Ryder卻像消失了一樣。
Edward Scissorhands後,Reality Bites 、Little Women、還有 Martin Scorsese的The Age of Innocence,Winona Ryder當時是正在上位中,那時覺得她除了是典型的靚女樣外,還帶點氣質內涵,揀戲有水準,一直都追她的戲,如今翻查維基,回憶湧現,大概最後看的是Girl, Interrupted,主演的還有Angelina Jolie,之後跟Richard Gere的 Autum in New York已沒有看。

有說Star Trek是她的comeback,她飾演冼樸的母親,是小朋友冼樸,現在想記好像依然美麗,七一年出生,還不夠四十。

星期一, 6月 08, 2009

Manage my life in internet

讀Roger Silverstone,說媒體已是我們的另一個家,感受至深,特別是經歷兩年多的旅遊記者生涯,無論身處何地,只要接得上互聯網,資訊、娛樂、溝通三管齊下,安全感便會出現,最神奇的是只要那一排msn出現,即使沒跟任何人chat過,都會感到很安樂。所以說互聯網其實並不虛擬,感覺都是真實的。

好的,假若互聯網是我另外一個家,或者是家的伸延,這幾天,當我終於交了功課,完成學業,發覺除了要清理房間裡一地的書本,也要整理網上的一個家。除了從沒間斷的email和 facebook外,發覺那個封塵多事的豆瓣、flickr、新開一陣子的twitter,還有這個和那個的blog,都要處理一下。
除了是給你躲藏的家,互聯網也是對外的一個窗口,當我嚷著要修甲,然後又打算剪頭髮之際,更新各個戶口,也是一種打扮。

星期六, 6月 06, 2009

六月五日 回來後


記憶是碎片,來不及拾起再拼合,最後會失掉。
回憶是片段,總是迷迷濛濛,有點不清不楚。
文字、相片、錄像加起來,也不可能還原面貌,沒所謂,經驗,是不能取代的,永遠是真的,經歷過就是經歷過。

昨晚,天朗氣清,2009 年6月4日:
在天后新釗記打了一場仗,近十個人輪流坐五六個位,差點要搶雲吞麵才成事。最後怱忙趕入場,結果大家失散了,分成三隊。我在草地坐下來,左手燭光,右手相機。參與、記錄。

塞了一小時車才回到家,有點餓。

今天回到公司,在facebook 和youtube伸延,不停的share、embedded、link,不夠幾分鐘四方八面的回應,大家都像我這樣閒嗎?

二十年,大家都在回憶,那年那天在做甚麼,過去與今天的連繫。
在youtube回看一段段二十年前的片段,我不太記得當年的感受,甚至畫面也沒有,記得的是:跟老師上街,是百萬人那次嗎?學懂唱國歌與國際歌,但不明所以,為甚麼這邊跟我說政府不對,那邊又教我愛國?搞不清;小時候電視撈飯,心裡有少少埋怨為甚麼全是新聞報導,當然不敢說出來。

二十年後,看抗戰二十年的MV要忍著淚水。

星期四, 6月 04, 2009

六四二十週年-寫於出發前

當八九六四二十這堆數字不停在報紙電台電視互聯網左翻右轉之時,我已埋首在最後一份功課中,恰巧,主題是Why Study Media,說的是媒體經驗,媒體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近月來的討論,都好像只為今天。先在facebook、 msn、sms相約朋友,然後因為天氣預告說當天會有雷暴,於是,又在準備落雨裝束,我們都經歷一個過程。
今天,全世界都在說:「維園見!」因為,大家相信,我們都要在當中! 

我想起,上課提到:「event in broadcast」與「 event as broadcast」。二十年前是前者,今天,無可避免地,是後者。去維園,是悼念,是告訴別人你沒有忘記;去維園,是為了數字,是證實大家的堅持;去維園,是個紀錄,給媒介報導,讓歷史記載。

同事在準備作現場直播,event as broadcast是怎樣一回事,今天來個親身體驗。

下午四時四十分,在辦公室望向窗外,沒有一片雲,陽光依然燦爛,據說,今晚有雷暴。

星期二, 5月 05, 2009

星期日, 4月 19, 2009

奏鳴曲與奏鳴曲


《禮儀師之奏鳴曲》,拿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人人說好,堂堂大男人也會睇到眼濕濕,當然,我這個眼淺怪也避不了,那些葬禮場面自然會令人想得很多。明刀明槍說死亡講送別,主題清晰又正路。看完,沉重嗎?一點,然後,沒甚麼。
後來,看了《東京奏鳴曲》,嘩,驚艷。
我想到早前的《Slumdog Millionaire》與《Milk》,都是原本不適合拿來比較的,只因是同期,今次同是日本片, 奏鳴曲遇上奏鳴曲,也許又有點比較的意義。
《東京奏鳴曲》由崩緊到爆發到最後回歸平淡,講家庭崩潰、社會下流、那段
「奏鳴曲」,暗暗地貫穿在電影中,對比的是《禮儀師之奏鳴曲》那個擺在眼前的大提琴,就如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甚麼也說了出來,而且說得太多。
《東京奏鳴曲》最後的一場彈琴表演,是平淡也是震撼。
是主流與另流?大路與偏鋒,還是層次的問題?都怪自己表達力不夠好,上次有林奕華,今次有邁克,寫出我說不出的。
還是基人厲害。

星期五, 4月 10, 2009

復活復活復復活呀!

起碼三年沒有放過復活節假,原來連放四日公眾假期真係好爽!
放假即係復活喇!終於明白復活節的意義,對我們此等非教徒,簡直是天賜的禮物。
還是要感謝耶穌的犧牲呢!

星期日, 3月 29, 2009

我之前是記者

這個月,看了Lisa Ono,看了Coldplay,感覺回來了,live 的感覺、生活的感覺。
當旅遊記者的兩年半,最最最討厭是生活的時間表被別人安排,即是要出trip的話,無咩特別理由的話,一定要飛,自此,不敢買藝術節飛、電影節飛、預售訂飛一概不能,除非是不可能錯過的,如憶蓮的concert,不過每每就是在不能錯過的時候要你出動,上次肯雅trip撞正憶蓮live,好彩最後調動成功。
不過就係咁煩囉。

返工就是把你的時間賣給工作,咩工都一樣,不過從前是有點無定向,如今星期一至五朝九晚六,工作時間是由自己控制,可以重拾自己的生活,回復我的生活節奏。

跟新相識的說,「我之前是做記者的」,舊友就是「我不做傳媒了」,這兩句話,近日說多了,提醒了我,原來我真的換了一個生活時間表。

星期五, 3月 27, 2009

coldplay -ing



25032009 Asia Arena
High up to the Mountain,
Get close to the back,
Chris Martin practices yoga, that's why
;>

星期日, 3月 01, 2009

更愛《milk》


《Slumdog Millionaire》
別人問我好看不?我會答好,要知道這種閒談不須亦不容你解釋說明之,實情是這個「好」是有很多註釋的。
好是說給人聽的,給自己的,是喜歡,我如何介定自己喜歡一部電影,就是看完後,會牽動情緒,不一定是低落,可以是大喜,走出戲院後還會記掛著,然後不介意再看一次,還會準備買DVD。

看罷《星期日生活》多篇關於《Slumdog Millionaire》的文章,也手痕痕想說點甚麼。
大底slumdog millionaire是童話故事加西方眼中的印度,兩者同樣被受批評。說真的,我受不了童話,然而卻愛看這種所謂的西方獵奇,自言比一般香港人認識印度,識一點點自然想看多一點點,總算看過歌舞連場的bollywood電影,也真的很想去孟買看看,所以對我來說,slumdog的印度元素很吸引,也不理是否政治不正確。

不過,要再入戲院看的,其實是《Milk》,主流大讚大談slumdog之時,有人更愛milk,我是其一,睇到眼濕濕。

“I am here to recruit you“ 比 “it's written“,更有力,更令人感動。

星期日, 2月 01, 2009

Email戰

截至現時為止,轉新工,最實際的,是學懂了email 戰術。
回覆報告通知卸膊拋波領功表態。
yes great thank you no problem will follow let me think about blah blah blah
總之要話比人知你做緊野。

人前跑步又跳舞囉!

星期四, 1月 29, 2009

牛年願

講慢D做快D。
講少D做多D。
反應慢D行動快D。

星期三, 1月 28, 2009

白頭到老?


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雖略嫌「正路」了一點、金句多了一點、似Forest Gump 又多一點,依然被兩人的愛情故事弄得有點眼濕濕,一大原因是因為女角是我很喜歡的Cate Blanchett,令我投入感培增。
常說白頭到老,「兩鬢斑白 都可認得你」這種電影對白聽得多,這次來個「逆轉」,我老了,你年輕了,你,忘記了。

就是這個鏡頭:成了亞婆的Daisy 拖著變了兩歲小孩的Benjamin。

星期二, 1月 27, 2009

賀歲片與小販擋


細細個家姐帶住睇《最佳拍擋》、《富貴迫人》系列,然後是「雙周一成」的年代,跟屋企人看一套,跟同學仔又看另一套。
近十年,總會在年三十晚跟朋友看電影,沒有群星拱照、沒有周星馳、也總有一兩套笑片、大製作撐場,沒做過研究,記不起有甚麼名字。
到了近幾年,港產賀歲片的選擇幾乎是零,無得揀的情況相當嚴重,去年只得一套《長江七號》,前年有不甚「新年」的《門徒》。
年三十看完《游龍戲鳳》,不知嘆氣還是激氣,農曆新年看港產賀歲片其實也沒甚要求,總之是開開心心,炒冷飯也就算了,起碼也要食得落口,今年難得有兩套「純粹的」的港產片,不過這口飯真的難啃。
真正的港產片已經消失,怎不能不懷舊,《家有喜事》又怎能不是經典。

沒有了熱熱鬧鬧的港產片,如今的農曆新年也不再大鑼大鼓,酒樓開、時裝店開,唯一令我回到從前農曆新年的畫面,是街上的小販擋,自從政府在大力消滅小販後,只有在農曆新年才皇恩大赦,即是要掃街,就要等一年一度。

街邊吉魚蛋、食碗仔翅、臭豆腐,對我來說,最有過年氣氛。

星期日, 1月 18, 2009

《非誠勿擾》港式中譯旅遊特輯



看《非誠勿擾》,想起九十年代的港產片。
故事開展在北京,那些茶室、酒吧、就是那種最時尚的北京,然後是海口的渡假酒店、杭州的西湖西溪,還不止,出國至北海島,最後更以郵輪作結,好一個旅遊特輯,怎麼有熟悉的感覺,想起了,是十年前《安娜瑪德蓮娜》、《薰衣草》這類型的港產片,有型的場景、出色的美指配樂、中產、浪漫帶點傷感的愛情故事。
馮小剛這位國民導演、賀歲片王,從《大腕》、《手機》,《天下無賊》、《集結號》,上個世紀到這個世紀,到了《非誠勿擾》,讓我清清楚楚看到了一個富起來的中國。
我們說的中產,他們說的小資。
想否認也沒辦法,我們跟國內不是愈走愈近,而是融為一體,《非誠勿擾》雖披著薄薄的一層港產(舊)外衣,卻仍然帶著馮小剛的靈魂。
假若《非誠勿擾》是港產片,舒淇的角色當然不是問題,那有香港演員可代替葛優嗎?

星期一, 1月 12, 2009

我的回應:撐

(一)好吧,這幾個星期不停被問,電話、飯局、msn,通常我會說,我已答了很多次,其實,是不知說甚麼。最初,就像我之前寫過的,「原來我還很關心」,當然他們會繼續問下去,於是我真的細心想了,作為一個前hardcore貼身前線粉絲的意見:

一:你以為她不知道自己的男朋友是甚麼人嗎?
二:她們之間的相處是怎樣,沒有人會清楚知道。
三:她們是天生一對,誰也不能沒有了誰。

其實我怎樣說也沒用,正如對方會預設你一定是偏袒,而其實問的人又早有自己的答案。不過,面對不同人的提問,我是煞有介事地預設別人會challenge我,這是累積多年的自然反應。中學時代經常跟同學辯論,誓死保護偶像,簡單而言:死撐。今天當然不再盲目,不過,很多時候,一方面也在人前表現理性,心底裡,其實也想說,無論如何,都是「企佢個邊」,做朋友如是,做粉絲如是。
所以,總結是:我撐她,不只是做粉絲該做的,重要的是,我真的感到她是開心的,旁人又憑甚麼指指點點。

(二)
至於新聞的真偽,其實是沒人理會,因為當大家一面懂得說傳媒都愛作料煲水,另一方面其實是懶理真假,睇左至算,八左先理,更甚的是大部份人在大量轟炸下其實是相信了,我自己也是,看娛樂版大的我是八卦的,心想,反正這些大家最看不起的娛樂新聞,都是供解悶八卦,從來都無傷大雅,直至討論區、留言版,網友網民的出現。從前只是你跟同事朋友八卦亂說一通的話,變成互聯網這個公共空間的留言時,情況變得不一樣,更甚的是報章都愛把網友留言當成主流民意。別以為說一句話無傷大雅,你的不負責留言卻可成為傳媒的殺人武器。

到現在我也不明白為何edison要退出、亞嬌要避風頭,更不明為甚麼網友可以評論別人的婚事。

傳媒不是判官呀。

星期日, 1月 11, 2009

迷信/相信

踏入2009年,本想寫點甚麼個人回顧與展望之類的東西,沒想到甚麼實質的東西,也沒甚麼大計劃,反正要做想做的會繼續。

卻忽然想起,從前這些日子總會找運程書,看看流年運程,這兩年不只把占星放低了,其他命理有關的東西也少留意了,不是不再相信,而好像是沒有很大的需要。占星也好,紫微八字也好,對我來說是心理治療多於迷信,不再找她們,也許是好事,不需指點迷津、不需心理治療。
還是,我怕知道、我不想知道、因為知道了也改變不了。

都係講過信字,信自己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