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8月 12, 2007

《事後》有感之讀大學


看陳冠中的新書《事後》,竟有如追看小說般, 看出個暢快,因為硬皮包裝,不便帶出街,遂成為深夜讀物,書本是由53篇短小文章組成,原本計劃是每晚看幾篇便睡,結果卻欲罷不能。

《事後》﹣本土文化誌大概是陳冠中的個人部分成長誌加香港文化是怎樣形成的,如呂大樂所分類,陳冠中是第二代嬰兒潮,我是排在後面的第三代尾尾(近第四代呀!),不過他的經歷,也喚醒我的一些記憶。隔代同感,就是「到畢業才有頭緒」這一篇。

「人是如何開竅的呢?社會學的思想是如何生成的?甚麼樣老師的話才聽得進?甚麼樣的書才看得懂?我是到大學最後一個學期準備大考期間。才終於嘗到點社會學的滋味,感覺自己有點頭緒,甚至激動,但為時已晚,來不及跟老師或其他同學交流了。這滋味只能藏在心裡,似有似無,畢業後很容易消散。當然,有些同學開竅早,不過像我這種後知後覺、一不小心荒廢掉三年大學光陰的相信也不少。」

看得我不斷點頭,都是港大,不過不是唸社會學,卻同樣到了最後一個學期才似乎想到點東西,也不敢說是否開竅,一年級確是「戇居居」,捱過A﹣level的日子有如放監,天天跟同學吹水食tea補習賺錢,到二年級開始認清自己在讀甚麼,直至三年級,才真正找到自己喜歡兼相信有些少potential的科目。我的履歷是這樣,一年級英文日文、二年級日文比較文學,三年級比較文學。今天我會告訴別人是唸比較文學,日文呢?早已拋諸腦後,真不相信現在「反哈日」的我當年為何揀了日文,確是年少無知。

還記得大學最後一次考試前,跟同學談起,我們為何要考試呢,因為大家太清楚明天將有那幾條題目會出現,今晚寫一篇出來便可,無聊至極。今天回想,其實是有點「懶醒」,還不太懂甚麼是做研究、追求知識。

沒錯, 「有點頭緒,甚至激動 」、「畢業後很容易消散」;但,沒想到, 頭緒、激動,十年後回來,自去年讀master,令我在大學時代播下、潛藏體內的種子,得到施肥的機會,而這個月,更是有點一發不可收拾,看書、渴書程度是前所未見, 恨不得追回從前失掉的,那一大堆本應看過兼看懂的東西。

沒有留言: